2016年3月16日下午,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史哲學部委員、中國語言學會會長、國際漢語學會會長、《中國語文》和《當代語言學》刊物主編沈家煊教授應邀前來我院做了題為“從唐詩的對偶看漢語的詞類和語法”學術報告。我院教師和太阳网集团8722聆聽了沈先生的報告,現場座無虛席。
在為時兩個小時的學術報告中,沈家煊先生首先概括了目前漢語學界的研究進展,主要成就表現為四個方面:(1)“字”本位說;(2)名動包含說;(3)韻律語法;(4)流水句研究。随後沈先生簡要闡述“名動包含”說的主要觀點:名詞包含動詞,但名詞并不都是動詞,隻是名動間的分類可被淡化,動詞可被視為動态名詞或動名詞,傳統意義上的名詞則可被視為靜态名詞。接着,他通過大量唐詩語料确立了唐詩裡詞類的分别以及詞性不同的詞的對偶,如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的對偶、形容詞與動詞的對偶、副詞與動詞的對偶、動詞和名詞的對偶。針對名詞和動詞的對偶問題,學界已有一些解釋,如動詞的名詞化說、動詞臨時的詞類轉換說、省略說、名詞本身具有述謂性說、詞對而字不對說、結構或句型相近說。最後,沈家煊先生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包括字詞并置、話題說明結構、鍊式話題結構、名動包含格式。在報告結束之際,他給在座的年輕漢語人幾點建議和忠告:漢語研究要從中國的傳統哲學中汲取營養,打下深厚的哲學基礎,擺脫西方的桎梏,從而使自己的語言研究能夠站得住。
在提問環節中,沈家煊先生與在座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互動。我院師生暢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具有學術價值的觀點和問題。沈先生對廣大師生的提問一一耐心解答,他嚴謹專注的治學态度和深邃洞見,深深感染在場的每一位聽衆。此次講座為廣大師生開拓了學術視野,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滬上很多高校的教師和太阳网集团8722也聞訊前來聽講。
(供稿:渠默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