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外漢語學院連續9年開展推普志願服務。2025年,學院提前規劃、精心組織、積極申報,以特色鮮明的主題、有聲有色的課程和獨具匠心的實踐從1680所高校的8013支團隊8萬餘名師生申報中脫穎而出,與北京大學等團隊一起入選“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志願服務活動重點團隊。
在入選“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志願服務活動重點團隊的鼓勵下,學院持續發揮教育“主陣地”作用,引領青年學生積極投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事業,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文化振興。今年暑期,我院推普志願服務團隊以“推普潤紅土,漢音誦華章”為主題相約三省三縣,組織學生奔赴贛鄱大地的江西南城,翻越黔嶺深處的貴州桐梓,抵達彩雲之南的雲南劍川,開展了一系列推普社會實踐活動。“推普”青年用青春“聲”浪奏響民族團結的同行“樂章”,以青春筆觸寫好鄉村振興的同心“答卷”。
一、特色鮮明的推普主題:鄉土融情,綻放獨特“語”合
對外漢語學院推普志願者在貴州桐梓、雲南劍川将推廣普通話與革命紅色教育、民族文化傳承深度融合,把希望的火種播撒在雲貴高原的阡陌之間。在貴州桐梓,團隊深入婁山關腳下的華峰村,緊扣紅色文化特色,以《憶秦娥·婁山關》為“紅色教材”,逐句解析其中的壯闊意境。在铿锵朗誦中,孩子們誦出了雄關詞句裡的豪邁之志。此外,通過“語言遊戲嘉年華”,孩子們也在歡笑中勇敢表達,語言的種子在紅色沃土上生根發芽。在雲南劍川,團隊走進古韻悠長的白族村落,以“語言學習+文化傳承”為核心,打造浸潤式白族文化推普課程。志願者引導孩子們用普通話講述“班洪抗英”等民間故事,這種“從熟悉文化學起”的創新模式,消除了孩子們在方言、民族語言與普通話切換中的陌生感。白族小學生詩妍課後分享:“老師們把普通話和白族故事結合,我不僅敢說普通話,更愛家鄉了,以後要把普通話說得更流利,把家鄉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華峰村村委會工作人員陳紅感慨:“這不僅是教會他們說普通話,更是給了他們走向世界的勇氣。語言通了,心就近了,鄉村的路也會越走越寬!”
二、有聲有色的多元課程:啟智潤心,迸發全新“語”音
對外漢語學院志願者在江西南城開展推普教學,構建了“推普+智育”“推普+德育”“推普+非遺”“推普+美育”四維課程體系,幫助孩子們在語言實踐中感悟文化精髓,在創新表達中厚植家國情懷。
“推普+智育”環節,團隊創設沉浸式語言學習場景,借助“語博”AI作詩、變聲器等功能,讓孩子們掌握規範發音,感受語言智能魅力。“推普+德育”方面,團隊舉辦“典耀中華紅色經典朗誦會”,精選《七律·長征》等篇目,讓孩子們感受革命精神,體會紅色詩詞的力量。“推普+非遺”環節,團隊策劃文化展示活動,設置“我是家鄉推薦官”環節,孩子們用标準普通話介紹家鄉非遺,實現語言文字與文化振興、鄉村振興的雙向賦能。“推普+美育”方面,團隊設計“小小書法家”課堂,深入講解漢字結構美學,并通過“語博魔法書”幫助孩子們有效掌握書寫技巧。
三、獨具匠心的研學活動:知行賦能,共築推普“語”研
實踐期間,調研團隊深入黑龍江、河南、重慶、江西等地鄉村地區,針對鄉鎮居民、中小學生等不同群體,全面系統地開展了推廣普通話工作調研。調研發現,老年群體普遍存在“聽不懂、不會說普通話”的情況,日常交流更傾向于使用方言;在部分民族聚居地區,民族語言保持率較高,普通話普及面臨一定阻礙。超過五成的調研對象期望達到“流利使用”的水平,以滿足日常交流、學習以及工作求職等各方面的需要。這些質樸真摯的心聲,進一步堅定了團隊成員紮實推進“推普”工作的信心與決心。
“推普”的點點星火不僅在江西、雲南、貴州等地發光發熱,同時也在廣西、上海等聯動實踐地熠熠生輝。在廣西,團隊依托共青團“夥伴計劃”,于青年之家等場所組織開展“推普+語言調研”“推普+知識課堂”“推普+顧繡文化”等系列活動,讓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成為描繪美麗田陽建設新圖景的生動注腳。在上海,團隊為徐彙區愛心暑托班量身打造、配送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推普課程,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成為傳承革命精神、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實載體。此外,團隊精心制作了系列“雲端”推普微課程,以紅色故事為核心,涵蓋思想道德、政治品德教育等内容,并于“ICCS推普實踐”微信公衆号專欄發布。
用标準普通話傳遞文化溫度,以規範字解鎖振興密碼。每一次發音糾正,都在踐行“語同音”的承諾;每一堂文化課程,都是對“書同文”的堅守;每一份紮根鄉土的赤誠,終将凝聚成“人同心”的磅礴力量。推普之路,任重道遠,但行則将至。對外漢語學院推普志願服務團隊以聲傳情,以字連心,以青春之姿築夢鄉野,共同擘畫鄉村振興的“新畫卷”!